一至周五:9:00~18:00
产品资料
新闻中心
焊膏质量管控与印刷工艺关键要点解析
来源: | 作者:中电集创(cecjc) | 发布时间 :2025-09-10 | 10 次浏览: | 分享到:
本文围绕焊膏质量管控与印刷工艺展开,详细阐述焊膏的核心质量指标(金属微粉含量、含氧量等)及使用误区,解析焊膏印刷质量的关键影响因素(模板、工艺参数、设备精度等),补充具体技术参数(如粘度范围、回温时间、刮刀角度)与实操细节(搅拌方法、模板清洁频次),自然融入宁波中电集创的生产线调试观察。内容侧重技术规范与问题预防,为 SMT 生产中焊膏管理与印刷控制提供实用参考。
焊膏作为 SMT 组装的核心材料,其质量与正确使用直接影响焊接可靠性,而印刷工艺的规范性更是决定表面组装质量的关键环节。宁波中电集创在某消费电子 SMT 生产线调试中发现,焊膏相关问题导致的焊接缺陷占比超 60%,需从材料特性、使用规范到印刷控制全链条把关。


焊膏的核心质量指标需严格符合工艺要求:金属微粉含量通常控制在 85%-90%,过高(如超过 92%)会导致回流焊时溶剂快速挥发引发金属粉末飞溅,形成直径≥0.1mm 的锡珠;过低则焊料量不足,易出现虚焊。金属粉末含氧量需≤500ppm,含氧量超标会加剧高温下的氧化反应,不仅增加锡珠风险,还会降低焊点润湿性。粘度需根据印刷速度调整,一般在 100-200Pa・s 之间,粘度过低会导致印刷后图形塌陷,过高则会造成焊膏转移困难;触变性指数(TI 值)应保持 2.5-4.0,触变性差会使焊膏保形性不佳,印刷后易出现边缘模糊或粘连。焊膏使用需规避常见误区:从 2-10℃冷藏环境取出后,必须在室温(20-25℃)下回温 4 小时以上,若直接使用,空气中的水汽会凝结混入焊膏,回流焊时产生气泡与润湿不良;搅拌时需顺时针匀速搅拌 3-5 分钟,避免混入空气形成空洞,搅拌完成后应静置 10 分钟再投入使用。此外,元器件焊端、PCB 焊盘氧化(氧化层厚度超 0.5μm)或被油污污染,以及 PCB 受潮(含水量>0.2%),都会与焊膏质量问题叠加,加剧虚焊、锡珠等缺陷。


焊膏印刷质量是表面组装的 “第一道防线”,统计显示,PCB 与元器件合格前提下,70% 的质量问题源于印刷环节。模板质量是基础:模板厚度与开口尺寸直接决定焊膏量,如 0.65mm 间距 QFP 器件对应的模板厚度应为 0.12mm,开口宽度 0.3mm,开口必须采用喇叭口向下设计(下开口比上开口大 0.02mm),否则脱模时易带出焊膏;开口边缘需光滑无毛刺,可用 500 目砂纸打磨,毛刺超 0.01mm 会导致焊膏图形残缺。焊膏自身印刷性(滚动性、转移性)至关重要,若焊膏转移性差,仅在模板表面滑动,会导致焊盘漏印。印刷工艺参数需精准匹配:刮刀角度设为 30-45°,角度过小易刮伤模板,过大则焊膏填充不足;压力控制在 3-6N,压力过大会使焊膏挤出过多造成粘连,过小则填充不充分;速度 20-50mm/s,速度过快易导致焊膏量不足,过慢则降低生产效率。每印刷 50 片 PCB 需用无尘布蘸异丙醇清洁模板底部残留焊膏,防止污染焊盘外区域。设备精度方面,高密度窄间距(≤0.4mm)产品印刷需配备视觉对中系统,定位精度≥±0.01mm,否则无法补偿 PCB 加工误差(通常 ±0.05mm)导致的图形错位。回收焊膏需单独密封存放,与新焊膏混合比例不得超过 20%,且回收次数不超过 2 次,避免助焊剂过度挥发影响性能。环境管控同样关键:车间温度需保持 20-25℃(波动≤±2℃),湿度 40%-60%(波动≤±5%),温度过高会降低焊膏粘度,湿度过大易吸潮,湿度过小加速溶剂挥发;环境洁净度需达 Class 10000 级,防止灰尘(粒径>10μm)混入焊膏形成针孔。








宁波中电集创科技是一家在微组装产线上拥有多项专利以及生产能力的企业,其主营自动芯片引脚成型机,超景深数字显微镜,半钢电缆折弯成型机,TR-50S 芯片引脚整形机等相关产品投放市场获得好评。不断投入加大研究,从而有实力做到更替整体微组装行业。

根据《广告法》和工商部门指示,新广告法规定所有页面不得出现绝对性用词与功能性用词。我司已全力支持并执行新广告法,并开展全面排查修改。在此郑重说明,本网站所有的绝对性用词与功能性用词失效,不作为产品描述及公司介绍的依据。 若有修改遗漏,请联系反馈,我司将于第一时间修改,但我司不接受任何形式的极限用词为由提出的索赔、投诉等要求。所有访问本公司网页的人员均视为同意并接受本声明。谢谢!